李叔同、丰子恺师生的“艺术人生”与“人生艺术”


李叔同、丰子恺师生的“艺术人生”与“人生艺术”

文章插图
在中国现代文艺史上,李叔同、丰子恺师徒是一道不可忽略的风景 。丰子恺高深的艺术造诣以及他独创性极强的散文、漫画等文艺作品,为他赢得了“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”的美称 。而在他的成长、成才道路上,受其师李叔同影响颇深 。这种影响,不仅仅在艺术领域,更在哲学、宗教、伦理等多个方面 。而最为深刻的,当属“人生艺术化”的文艺主张 。
一、“艺术人生”的内涵
李叔同、丰子恺师徒的艺术人生,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跟艺术打交道或从事艺术创作的一生 。而是指师徒两人共同的一种思想境界,是艺术和人生的有机统一——用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人格和心灵,使生命富含艺术般美丽而富有意义的诗性境界 。
吉川幸次郎曾经评价丰子恺是“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”,并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,会弹钢琴、作漫画、写随笔的缘故,“我所喜欢的,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真率,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,和他的气品、气骨 。”由此可见,相较于丰子恺杰出的艺术才华,他的艺术化的人生更值得我们后人敬仰与尊重 。
当时,“为人生而艺术”和“为艺术而艺术”两种观点一直存在着争议,而丰子恺却不在这二者之间纠结,提出了截然不同的主张:他说:“我们不欢迎‘为艺术的艺术’,也不欢迎‘为人生的艺术’ 。我们要求‘艺术的人生’与‘人生的艺术’ 。
1.艺术要关注现实——“人生的艺术”
丰子恺主张艺术要关注现实,要反映现实中人的生存状况 。绘画、音乐、文学等等,只要是艺术就与生活相关,凡是艺术都应该是源于生活,反映生活 。在这一艺术观点的指引下,丰子恺的艺术创作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,他的散文、漫画和音乐创作在整体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,他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反映生活、以写实为主的 。如漫画作品《病车》、《高柜台》、《混沌担》、《卖花女》等等,刻画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,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的真实面貌 。他的创作观,就是他所提倡的“艺术人生化”,即艺术是跟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、是反映生活现实 。
2.以艺术的态度关照人生——“艺术的人生”
丰子恺追求“人生艺术化” 。用他自己的话定义“人生艺术化”就是:"体得了艺术的精神,而表现此精神于一切思想行为之中 。这时候不需要艺术品,因为整个人生已变成艺术品了 。"
丰子恺认为,只有体得了艺术的精神,才可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,人生才能美化,才能创造出"人生"这个大艺术品 。把艺术活用于生活当中,用处理艺术的态度来处理人事,以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世间万物,追求一种艺术化的人生道路 。
二、《护生画集》——“人生艺术化”的艺术实践
丰子恺认为,艺术包括“技术”和“美德”两个方面,“技术”就是指艺术创作的的技巧、方法、手段,而“美德”是指人们要具有爱美的心,具有芬芳宽广的胸怀,具备完满的人格 。
丰子恺教授艺术科,最为注重的是“艺术心”、“艺术”、“艺术教育”三个方面 。对于“艺术心”,他认为就是“广大的同情心”,是一种“万物一体”的境界 。在丰子恺的心目中,儿童占有很大的重量 。他认为,儿童的心是单纯透明的,他们大都富有同情心,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随着环境的变化,他们更多地去追逐功名利禄了,而渐渐丧失了那颗同情心 。在丰子恺看来,艺术家要具备一颗同情心,这颗同情心不但要同情有情的人类,而且还要同情世间一切无情的物类 。要求得艺术的不朽,丰首先创作者要具有同情心、众生心,文艺创作者只有具备了这种同情心、众生心的人格素养,他的作品中才会被人们认可,才会具有不朽性 。
在抗战以后,"同情心"成为丰子恺艺术创作的核心,他与李叔同合作的《护生画集》很好地印证了他的"同情说",是“同情说”理论指导下的艺术实践 。什么是"众生心"?就是一个人心中不只有自己,还要为他人,为人民大众着想;不仅懂得自己的心,又能体谅他人的心,并能把这种"众生心"、"同情心"推及一切事物 。
《护生画集》的艺术创作,不仅包含着对人格修养的陶冶、熏染,而且充满了宗教的劝解和救赎的意味 。企图通过艺术将佛家的精神思想灌输到人的心灵之中,以此来实现艺术与宗教精神的有机融合 。
李叔同“戒杀护生”的创作初衷,来自于佛教的"众生平等",它的关注点落在万物众生之上 。而丰子恺在“护生”的基础上,又提出了“护生护心”的说法 。他认为:“护生”就是“护心” 。爱护生灵,劝戒残杀,可以涵养人心的“仁爱”,可以诱致世界的“和平”,所以我们所爱护的,其实不是禽兽鱼虫的本身,而是自己的心 。换句话说,救护禽兽鱼虫是手段,倡导仁爱和平是目的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