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验化学探究教学反思7篇

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,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,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,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?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体验化学探究教学反思7篇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!
体验化学探究教学反思1
“元素”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,元素概念不清楚,那么元素、原子、分子、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搞清楚,但这一概念很抽象,特别是“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(即原内质子数)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”中的“一类原子”这一定义,在学生没有学习同位素知识准备时,学生难于理解 。
课本中对元素概念的导入是: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元素的概念,知道它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份 。例如,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,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,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,氢气和水中所含氢元素是相同的,氧气和水中所含的氧元互也是相同的 。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以后,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具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,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。由此我们对元素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: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(即核内质子数)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。但前面的学习学生根本没有了解元素的概念,只是接触过元素的概念,没有了解且硬说已了解且要根据以前的“了解”基础来学习元素,学生能不晕吗?
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,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,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,此时例出氢1、氢2、氢3、碳12、碳13、碳14有原子结构表,由学生分类,教师说明: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得失电子现象,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,然后由学生讨论原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,由此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百原子核的质子数,在初中阶段也是根据质子数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 。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、质子数也决定原子种类 。由此得出元素的概念: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(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。这样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才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。
有人认为不该运用同位素的知识,理由是还没学习同位素,我想说的是只要是真科学,只要学生能接受,运用一点后面的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,就可以大胆的运用,且对今后的学习会有帮助 。我在上这课时之前把这个观点拿出来与老师们讨论过,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 。结果在实际教学中证明,运用点同位素知识讲解元素概念,学生的疑惑少了,效果更好了 。
体验化学探究教学反思2
重视化学实验教学,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 。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,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,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。

首先要认真讲解好每一个演示实验 。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,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,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 。讲催化剂概念、氧气、氢气、酸碱盐性质时,演示实验尤为重要 。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,先不讲鉴别方法,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,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,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 。
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,课本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:分别用锌、镁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,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,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、铁而用锌的原因 。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,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 。学生自已实验时,兴趣较高,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,教师要因势利导,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,成为学习的动力 。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,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,书写实验报告 。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 。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,结合本校实际,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 。
体验化学探究教学反思3
化学,是九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一门课程,也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务必研究的课题 。学生能否迅速进入学习状态,且感兴趣,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显得十分重要,因此,我们务必绞尽脑汁设计好每一环节,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化学,去体味化学知识 。
化学,虽属理科,但又是理科中的文科 。许多基本概念、理论以及化学用语都需要记忆,这些知识是为今后学习化学打基础的,若不熟练掌握,在必须程度上制约了继续学习化学,严重者会产生厌学情绪 。其实,让学生学习化学简单、愉快地理解知识,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