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日建交为什么比中美建交早 中日建交

中日建交(为什么中日建交先于中美建交)的历史回顾
1972年9月25日中午,是北京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。天空很高,风很小 。在首都机场,少先队员们高举鲜花,载歌载舞,迎接一位“贵宾” 。
在欢迎队伍的最前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,后面有许多保安人员随时待命 。周总理亲自来迎接他,上演如此盛况,绝对非同寻常 。
当飞机打开舱门时,一个中年人走了出来 。当那人走下舷梯时,周总理说:“欢迎!”他紧紧地握着那个人的手 。
“此时此刻,中日两国的朋友都很高兴 。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!”男人也兴奋地回应 。
这个人就是当时的日本首相——田中角荣 。
(周恩来机场欢迎田中角荣)
田中角荣这次的随行人员也是“豪华阵容” 。除了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和内阁官房长官二阶堂进之外,还有230多名随行官员、翻译、秘书、医生、安全人员和采访人员 。
日本高层如此大张旗鼓来华,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“化解仇恨”,推动中日建交 。
好事多磨 。田中角荣一行抵达北京仅四天 。9月29日,中日两国政府共同签署并发表《中日联合声明》,中日正式建交 。
(中日建交)
当大家都在关注中日这个化解了近百年的“仇恨”,重归于好的“兄弟国家”时,有人提出了质疑:“为什么在协议中放弃向日本要求战争赔款?这难道不是我们应得的吗?”
周总理说:“我知道你们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,但这是有原因的 。”
甲午战争以来,与中国敌对近百年的日本为什么会主动访华建交?为什么中日建交这么顺利?而我们为什么放弃向日本索赔?
要理解这一切,必须从那个时代的背景一步步来分析 。
第一,与中国建交的时代潮流众所周知,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“学生” 。隋唐时期,日本派遣使节来华学习先进文化 。两国的外交关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。
但近代以来,日本在“西方帝国主义”下学习时,就与中国“水火不容” 。
一是1894年,日本对中国发动甲午战争,要求清政府赔款两亿两白银,割让台湾省、澎湖列岛等地区 。然后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。八年抗日战争,中国军民死亡3500多万,经济损失数千亿美元 。
这些“血的记忆”至今历历在目 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日本追随美国,始终如一地执行其政治、军事和外交政策 。
自然,对美国“忠心”的日本也不惜紧跟,不敢更进一步,继续扮演中国的“死敌” 。
(尼克松访华,机场主动与周总理握手)
1972年2月21日,距离中日正式建交还有7个月,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也震动了整个日本政府 。那就是——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。
这让日本政府首脑坐不住了 。日本作为美国忠实的“小兄弟”,怎么可能安于他人?日本首相佐藤荣作随即向中国发出访华申请 。
(卫泽英作)
面对毛主席荣作佐藤这样的反派和跳梁小丑,他第一时间作出指示:“这样的人不配和我们做朋友!”
最初,佐藤荣作是美帝国主义的忠实追随者 。自1964年当选日本首相以来,他一直对中国充满敌意 。
抗战胜利后,日本将侵华战争期间90%以上的战犯供奉在靖国神社 。然而,佐藤荣作在任7年间,数十次公开参拜靖国神社,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仇恨 。
更有甚者,1971年,也就是他申请访华的前一年,佐藤荣作在联合国投了反对票,阻止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,却坚定支持蒋介石的台湾省政府 。
(靖国神社)
佐藤荣作这次主动访华,完全是迫于日本“追随美国与中国建交”的压力 。
这种“荡草”,毛主席自然是不屑一顾的 。周总理还直接回复日本政府:“鉴于佐藤荣作首相种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行为和背信弃义的行为,中国不愿意同佐藤政府建立外交关系!"
随后,佐藤荣作在最近一次日本首相选举中落败,接替他的人是前文中成功访华的田中角荣 。
在田中角荣主持的第一次内阁会议上,公开宣布“要加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” 。他还说:“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和支持中国政府倡导的邦交正常化三原则 。”
(田中角荣访华下飞机)
周总理敏锐地抓住时机,向外界表示:“日本现任首相、外相或其他大臣愿意亲自谈复交,北京机场随时欢迎 。”
就这样,这场“跨越仇恨之旅”拉开了序幕 。
第二,谈判桌上的“硝烟”回到文章开头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。周总理当天亲自去“接机”,也体现了新中国对建交的高度重视 。

推荐阅读